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

電子書能解決紙本書面臨的困境嗎?

2009/12/10
大概是年終將近,看到一堆期待來年電子書瘋狂爆發的新聞(又包含那個政府宣示1000億產值的舊聞),以及一些對電子書產業的樂觀預期,許多訊息卻讓我始 終迷糊。 為什麼那麼多硬體廠商,企圖建立電子書產業上中下游的整合服務? 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。 以數位音樂、影片為例,包含了內容(檔案)、管理軟體、線上服務、播放硬體幾種組成要件,太多廠商有能力開發 MP3、MP4 播放硬體,有哪些廠商曾經試圖每個層面都介入,或是曾經開發過整合全流程的服務?Apple 以 iTunes Software+iTunes Music Store+iPod 建立的全流程整合服務擺在那裡展示,似乎也並沒有太多廠商認為自己有能力複製一個。 若只是看到 Amazon Kindle 的模式就想要模仿,好像也說不過去。過去大家不想複製 iTunes Model,為什麼 Kindle Model 就那麼吸引人呢?它甚至還不是個被證明成功(或是獲利)的經營模式。 從行為上觀察,多數人擁有一臺數位音樂播放器(或是整合在手機中),與購買音樂的習慣並沒有直接的關連。人們有隨身聽取音樂的需求,自由的從各種管道獲得 音樂(合法或非法),即使 iPod 系列產品的用戶也一樣,台灣很多人擁有 iPod,但本地的 iTunes Music Store 不存在,而地區認證的限制,讓一般人即使想購買他國的音樂商品也很難。(如何取得當地的信用卡啊?) 閱讀素材非常多,海量的紙本書事實上轉換成數位不容易,對個人或是出版社都一樣(好吧~Google 除外…),曾經多次提過大家喜歡拿古騰堡計畫的公版電子書充數,實際上佔閱讀比例實在很少。 我個人在 iPhone 上閱讀的時間愈來愈多,但並非都是電子書。電子郵件、網站文章、社群訊息(例如 Twitter 與 Facebook)、各種類型網站的資訊(多半透過專屬軟體)、電子書(來自好幾種來源與軟體)以及少量的文件檔案,一個隨身的閱讀設備,若只能提供上面 任一種資訊來源,恐怕都無法滿足我的新閱讀習慣。 「書」在目前是一種多數被商品化的資訊來源,但紙本書已經遇到的經營困難,是網路以及數位化帶來的資訊擴張,這包含了部落格、Wiki、網路新聞…所新生 的大量資訊,我一直認為人們閱讀的文字量並沒有減少,卻有相當比例從紙本刊物移轉到了新興媒體與來源上。 所以,單純針對電子書提供的硬體或是出版解決方案,並沒有碰觸到問題真正的核心吧? 我大概替支持複合型設備找到了另一個堅定的理由。Amazon 原本就在「書」產業的領域發跡,利用 Kindle 將自己推向下一個世紀的「電子書」,確實說得通。但一般開發硬體的資訊廠商,或是以台灣為首的電子墨水、電子紙開發商,若只是一昧地模仿 Kindle 模式,就完全暴露出不理解書籍產業的弱點,也很難掌握接下來的新「閱讀」行為。人們不會因為書變成了電子版,就不去閱讀部落格、Wiki、網站文章或是更 多既存的數位內容,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或是方案有助於改變這個狀態。 針對新的載體與格式,確實需要新技術或是新服務的支撐,例如上面所提到在 iPhone 上閱讀「網站文章」,實際上不是透過瀏覽器,而是類似 Instapaper、Read it Later、Read Later…這類軟體與服務,蒐整並轉換成合適 iPhone 的呈現格式,這部份的閱讀行為對我來說,遠比閱讀電子書還要多得多。Instapaper 只是「一個人」所建立的小小服務,卻遠比盲目地投入電子書產業的資訊廠商,更接近未來的閱讀行為。 換句話說,任何一個新的載體或設備,如果沒有看到這一層,只是希望複製「紙書產業」,卻不知道紙書已經面臨的困境,也沒有提供解決方案,在數位版本價格更 低廉、複製更容易的狀況之下,等於加速了「書」產業的崩解,這怎麼會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呢? 還有包含企業內文件的閱讀,目前也沒有看到任何解決方案(我覺得 DRM 根本就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);教育、學習的應用也不全然等於電子書的銷售。電子紙、電子墨水有許多優點,模擬紙書產業的「電子書銷售與流通」,只是其中一 小部份,如果其他閱讀應用沒有早日跟上,恐怕明年大家看到的不會是起飛,而是提早到來的困境。